导读
药物经济学是在世界各国得到日益重视和广泛应用的新兴学科,在我国的受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提升。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传统医学的突出代表,中医药在诸多方面被认为具有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对这些优势的判定主要基于经验而不是循证的现实问题,在全球日益普遍重视循证的背景下,这无疑将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能否为中医药的优势提供客观的、科学合理的循证依据对中医药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药物经济学可望对此发挥重要作用。
1、开展中药经济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为中药的许多优势提供循证依据
当今社会,全球的用药追求与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回归自然,崇尚天然;循证(循证医学、循证药学);有效解决疑难杂症的治疗、重大慢病的治疗、亚健康的治疗,及满足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新的用药需求;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合理用药,等等。与现代医药学相比,中医药往往在以下多方面具有突出特点:医未病;不仅能医治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擅长治疗慢性病、老年病和疑难杂症,且在解决“亚健康”问题方面具有突出优势;防治外感热病,即诸如流行性乙脑、麻疹、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艾滋病、“禽流感”等病毒性传染病;可主要凭借望、闻、问、切确定病情,低成本、无创伤性地做出诊断;提倡“整体调节”,注重疾病的标本兼治、个性化治疗;兼具养生、保健和治疗之功效等。此外,随着化学类药品研发的“三高一长”(高技术、高成本、高风险、周期长)特征的日益突出,中药新药研发日益被视为可显著降低研发成本及研发周期的创新突破点,由此可望有效控制药品成本或费用。可见,在全球四大方面用药追求中,中医药比西医药在回归自然、有效解决重大慢病、亚健康等方面以及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三大方面能更好地满足需求。然而,中医药学是中国的原创性医学,是在长期的大量的医疗实践中,以经验为主总结推演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医学。中医药虽具有诸多优势,但多限于定性的论述和传统认识。在循证医学、循证药学备受重视和迅速发展的国际背景下,在医保报销药品、基本药物遴选以及药品价格制定等环节日益重视证据的国内背景下,能否提供证明中医药上述优势的证据将对中医药能否得到广泛认同和使用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中医药与西医药是公认的两大各具特色的体系,且西医药的循证手段与方法通常难以适用于中医药。中医药的循证研究需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路径和方法。药物经济评价能避开微观、具体的、重视过程的诸如单一成份、作用靶点、作用机制等循证标准,将不符合循证要求的以经验形式反映的中医药优势转化为符合循证要求的证据,从而促进符合安全、有效、经济、适当要求的中医药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和使用。
1.2为中药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我国中药品种众多,其使用量大、面广,且适应证或功能相近或雷同者较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显示,截至年3月,我国共有中药批准文号个,其中国产中药批准文号个,进口中药批准文号个;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年版)》(以下简称《医保目录》)中中成药品种有个,占总数的45.89%。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年版)》(以下简称《基药目录》)中中成药品种有个,占总数的39.04%;在品种繁多的中药中,适应证或功能相近或雷同者较多,如用于冠心病的中成药有种,具有清热解毒功能的中成药有种。无论是同一品种不同厂家的中药,还是品种不同但适应证或功能相近或雷同的中药,其经济性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如何科学、合理地从中做出选择对提升合理用药水平、高效配置和利用我国有限的医疗资源意义重大。药物经济学评价有助于这一目标的良好实现。
2、我国开展中药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的现状和问题
2.1我国中药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