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了解一件事,还可以不复杂
深入了解之后,嗯?怎么这么多不同结论!
再继续挖掘,哦
还是存在一些核心的结论,基石一样的洞见。
基础技巧的变幻组合,有的特别惊艳。延伸,扩展,之后会形成极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以美为例,有几项通用法则,平衡对称,黄金分割等。不同的艺术家采用不同的侧重组合,有的以磅礴厚重取胜,有的以奇绝多姿取胜。尽管风格不同,基本功和理念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学习方法来论,比较有个性风格的,费曼学习法,思维导图法,卡片抽认法等。记忆方法同样有不同侧重,记忆宫殿法,联想谐音法,夸张故事法等。把这些组合拆分开,抽取共性主要成分,我认为大概可分,间隔重复和检测练习。以记忆法来说,和已知进行关联,综合利用感官,赋予多重意义线索可以说是核心。以学习来说,形成组块关联系统,内化理解,可熟练运用阐释为根本。
因为是基石,看起来总是平平无奇。语言和阐释的技巧起到很大作用,同样的一件事,有人描绘的美轮美奂,生动形象,有人讲述的枯燥无味,死气沉沉。人和人是有契合度分别的,偏好的风格也不同。有人喜欢理性分析,逻辑论点论证层层递进。有人喜欢比喻演示,直观明了。学习方法是技巧的组合,这也是很难完全复制的所在。势必要根据自己的偏好擅长,形成私人定制。
间隔重复,重点在后者,重复。比较有效率的方式是间隔。重复本身就是有效果的。对重复做出突出贡献的是艾宾浩斯以及后来修正演绎者。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记忆的本质难点,遗忘。他采取的实验素材和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整体看是极具参考价值的。记忆随时间的增长而消退,及时的重复,会把记忆留存量保持相当的水准。有价值的知识有必要长期储存在大脑中,因此重复是不二法门。
间隔起到什么作用?沉淀,筛选,遗忘。当我们可以完整背诵一首诗歌时,无论当时如何滚瓜烂熟,过几天总不可避免卡壳,遗忘。间隔就是让子弹飞一会的过程。让时间检测出究竟哪些内容真的牢固存储,提取自由。哪些动荡不安,濒临遗忘。有一个简单的牢固度测试,再认,再现。这首诗歌忘了一句,看到上下句或者提示却能准确选择,这是再认。不依靠提示完整复述,则是再现。目前流行的记忆软件,都会采取这种测试,补充缺失,根据解释选择文本,看着文本写出解释,听着发音写出文本,看着文本读出发音。
针对不同的牢固度,有针对性地重复。减少不必要的一视同仁,节约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间隔的沉淀遗忘,故胡子眉毛一把抓,就会主次不分。尤其再按照顺序来储存知识,前面的生根发芽了,后面的还是影影绰绰,模糊不定。牢牢记住了abandon!休息,睡眠是天然的间隔,我们最讨厌的遗忘,恰恰是帮助我们的法宝。
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或者假说,记忆的遗忘可能是假性的,好比你把一堆没特征的小零件,存入了巨大的仓库,东西肯定存在,遗忘是找不到了。重复则是给种种零件进行编码,定位,以便我们能随时找到提取。间隔重复就是不断熟悉存放路径,实现提取自由。
集中重复就像一锅沸腾的绿豆汤,一直翻滚完全煮熟的豆和不太熟的豆都漂浮上来。造成全熟的假象。与效率而言,太浪费了。得让时间让它们显出原型,才能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在记忆软件中通常体现为,陌生,熟悉,完全掌握。这三个评判标准,会对内容进行不同频率的再现。这是记忆软件最不控的因素,因为每个人对熟悉掌握度,评判标准不同。本来可以缩短间隔,因评判为完全熟悉,变成长期间隔,以至于完全遗忘。
检测练习,则是用客观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判断。人很有意思,看起来在寻找有效高效的方法,实际上对真正高效的方法深恶痛绝。作业,练习,考试是对知识不同角度的检验。填空,问答,判断,听写可以直接打破自我错误估计。在学习方式有效性上,检测一直名列前茅。更细分又有多样化练习,交叉练习等等。车技怎么样,上路跑一圈就知道。掌握的怎么样,来一套检测就清楚。记忆软件上,检测多以问答卡片形式存在,一面是问题,一面是答案,自我检测掌握状况。这种设置一定程度了弥补了主观造成的偏差。方式有些单一,能看到一些软件在逐步丰富检测类型,还是替代不了现实中的检测丰富性。
练习可以迅速找到强弱,更是一种综合复习。我把费曼学习法,思维导图归结到练习,包括问答卡片,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生成,内化理解。也就是以自己的语言,方式来复述学到的内容。当看到问题,开始想答案,解决方法时,是大脑神经元最活跃的时刻。不停提取组合,陌生的内容和已知内容产生深刻连接,就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系统组成的一部分。
记忆宫殿本质就是陌生和已知的链接。漫画家蔡志忠描述他学日语,一串一串地学,整体相互连接,会比孤立的更容易记忆和回想。间隔重复和检测练习很难准确分割,检测练习是为了确定强弱,间隔重复对强弱进行加强补充。间隔重复的牢固,又会促进检测练习的成果。最普遍的老师讲授,布置作业,竟然是最科学的方式。
问题出在哪里?重复的间隔性和练习的频率与方式。课堂教授往往重复一次两次,非常集中,甚至直到期中期末才进行复习。练习时间非常有限,尤其外语,检测的方式偏向书面应试而非实际应用。更长角来看学习,老师讲授,同学交流,自己体悟,最终要落实到应用上。以应用,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教授,往往比按部就班更有效。这大概也是物理化学实验比化学公式记忆更深刻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