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三角9大气象服务分中心将带来这

长三角一体化气象保障工作有新进展!今年1月,中国气象局已向沪苏浙皖四地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行动方案》,目前长三角气象部门正在制定相应的三年行动计划。

下一步,长三角气象服务将发挥目前四地气象部门各自的专业优势,形成环境气象、航空航运气象和远洋气象导航、公路交通气象、能源气象、海洋资源气象、生态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旅游气象、现代农业气象等长三角分布式气象服务九大分中心,带动提升区域发展一体化气象服务能力。

据了解,上海市气象局牵头建设长三角环境气象服务分中心和建设长三角航空航运气象服务分中心。江苏省气象局牵头建设长三角公路交通气象服务分中心和长三角能源气象服务分中心。浙江省气象局牵头建设长三角海洋资源气象服务分中心和长三角生态气象服务分中心。安徽省气象局牵头建设长三角人工影响天气气象服务分中心、长三角旅游气象服务分中心和长三角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分中心。这9大气象服务分中心有何亮点?一起来了解下吧↓

上海市长三角环境气象服务分中心

构建环境健康气象大数据云平台

跨部门环境健康数据共享

推进与生态环境、卫生、林业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在云端交换6种污染物地面监测数据(生态环境部门)、易感人群医疗数据(卫生部门)、林木数据(绿化林业部门),完善环境健康大数据平台。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科技业务中的深度应用水平。

污染天气延伸期预测系统

完善10-45天尺度污染天气预测系统,提供PM2.5-O3浓度、过程预测。基于S2S多模式产品,加深人工智能技术、统计降尺度技术对数值预报的解释应用能力,研制不同类型污染过程的延伸期潜势日历产品,以及延伸期PM2.5和O3日均浓度预测产品,实现逐日更新。发展基于气候动力模式和前期强迫因子的动力统计预测技术,不断提升次季节尺度污染天气过程发生频率和转折期的预测能力。

建设区域环境健康气象智能服务保障系统

污染气象条件影响评估系统

建立触发PM2.5和O3污染事件的关键气象要素阈值和物理诊断量指标,定量描述气象条件变化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合数值模式研制高影响气象要素实时、定量评估产品,在区域和重点城市开展动态评估,助力长三角PM2.5和O3协同防治。

传染病风险预警系统

应用传染病、社会管理、人口流动等综合数据,定量评价天气气候因素对传染病流行、传播的影响,建设基于天气气候和大数据融合分析的传染病动态演变模型,智能研判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为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提供支持。

慢病服务和康养评估系统

针对“一老一小”、职业风险人群等易感群体,建立气象因素、大气污染急慢性暴露与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等重点慢性病的暴露反应关系,确定敏感人群特征,基于多源数据研发0—10天慢性病气象环境风险预报产品,分辨率支撑街镇服务能力。基于长三角森林、公园负离子浓度监测数据,研制适用于长三角区域的负离子健康评估指标,为长三角绿色生态和康养服务提供支持。

长三角航空航运气象服务分中心

长三角机场群航空交通枢纽立体气象监测系统

强化气象部门与航空交通部门的气象观测网共建共享,建立天气信息交互共享平台。立足现有气象监测体系,针对强对流、低能见度等高影响天气过程开展新型观测设备的科学部署,大力加强垂直廓线观测,同时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填补地基观测手段探测盲区,以长三角机场群航空交通枢纽及各备用民用机场上空云水物质为目标,构建三维立体大气观测网,显著提升对高影响天气的保障能力。

打造一体互联的长三角港航气象信息平台

根据长三角航运气象保障服务要求,开发基于长三角航道细化分区和重要港口的长三角一体化航运交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集港口和航道多源融合气象数据监控、预警产品制作和发布等业务能力为一体,实现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港口、航道、内河、沿岸和近海监测数据共享。

提升港口和航道气象预报精细化水平

构建长三角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化风场离散点分布图,研制更高分辨率的长三角区域精细化风场预报(目标:空间分辨率-米,时间分辨率1小时)。研发逐小时间隔的航道、内河大雾和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智能网格预报技术。

建立实景观测、天基、地基、海基、空基监测大数据集,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水上低云和能见度的自动识别技术、雷达图像外推技术、超分辨率降尺度拟合技术等。

利用北斗定位以及北斗卫星信息传输功能,开发基于航线坐标的面向江海联运、渔业、岛际交通、船舶引航等精细化、多样化的海洋气象预报服务需求。

江苏省长三角公路交通气象服务分中心

建立长三角交通气象服务数据资源集,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基础观测数据,集成交通、公安、海事、航空、地理信息、社会经济等相关信息数据。

建立和完善交通气象业务服务标准体系。针对长三角地区不同交通气象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规范交通高影响天气(低能见度浓雾、大风、台风、短时强降水、降雪、积雪、路面结冰、路面高温等)预报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发布流程。

共建一体化智慧交通气象业务系统。具体包括建设一体化交通气象智能预警预报模型集合支撑平台、一体化全景交通气象观测信息快速汇集处理平台、一体化智慧交通气象服务平台,研发建设智慧交通气象观测网,开展长三角地区交通风险普查,开展智慧交通气象一体化项目研究和应用。

建立长三角一体化交通气象联合服务机制。制定高速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低能见度浓雾、短时强降水、大风、台风、降雪、积雪、路面结冰、路面高温等)预报发布的标准和规范,在遇到重大灾害性天气和节假日时,联合编写交通气象决策服务材料报送给中国气象局和各省市政府、交通运输等部门,重点分析气象灾害出现的地域,对高速公路的影响路段和影响时间及影响程度,提出防御措施建议。

长三角能源气象服务分中心

建立健全统一标准的能源气象观测站网。加快统一标准的陆上电网智能微气象站、海上风电自动气象站以及光伏电站专业气象观测站等站网建设,增加观测站点密度,实现涵盖输变电状态全过程和设备运行环境的多种气象数据的实时监测和传输。

构建一体化综合能源气象服务数据集。融合卫星、雷达及气象站观测资料,结合数值模式预报产品,通过与相关能源、电力部门的合作,整合长三角能源气象服务数据资源。

共建一体化智慧能源气象业务系统。包括能源气象智能预警预报模型集合支撑平台;新能源资源评估及预测模型集合支撑平台;全景能源气象观测信息快速汇集处理平台;智慧能源气象服务平台等。

组建海上风电气象服务联合体。以长三角能源气象服务中心为依托,构建海上风电气象服务联合体,充分利用海、陆、空多源信息数据,开展近海风电气象精细化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建立沿海风电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实现海上风电实时气象服务保障。

浙江省长三角海洋资源气象服务分中心

加强长三角海洋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建设。

开展长三角海洋气象观测能力评估,完善长三角海洋气象观测站网。补充建设一批海洋、港口雷达设备,引入毫米波雷达、激光测雾雷达、3D扫描激光测风雷达等新型设备。加密建设港口码头、航道、海岛、大型渔业养殖基地等区域的自动气象站。

在航线、锚地、港区等关键服务点增加小型浮标站,并建立长期的设备维护、数据质控机制。升级一批海岛站的监测能力,增加负氧离子、能见度等的监测设备。

加强海洋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

海洋渔业。制作东海、黄海海域所有渔场精细化预报。开展渔港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研究渔船进出港气象指数。提供海水养殖适宜度、海水养殖气象风险预警、水体生态环境监测等产品,开展海水养殖种苗放养期、培育期、捕捞期等全流程气象服务。

港口港航。开展自动化、遥感化和现代化“三位一体”的港区海洋气象监测数据应用服务。研发港区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网格预报服务产品以及针对进出港和港口作业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产品,建立完善港口气象服务平台。

临港产业。研究石化企业仓储、生产的高影响气象因子,系统开发临港石化产业气象服务指标和智慧化短临气象灾害自动预估与警告系统。

海洋旅游。开发旅游气象指数、旅游适宜度等气象服务产品。开展海岛气象特色景观观赏等级预报服务。推进以“智慧出行”为需求场景的长三角海洋旅游气象服务。

岛际交通。开展航线精细化天气预报和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建立大风、低能见度客观化预警产品。整合长江航线气象服务产品,开展江海联运气象服务。

长三角生态气象服务分中心

联合构建以生态气象基础站、功能站、超级站为三级主体架构、智能物联、长期定位观测的长三角生态气象地基监测站网,提高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气象服务能力。综合多源卫星资料,开展高分辨率土地分类研究和应用服务,为区域水体、特色农业、生态功能区评估等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在长江、钱塘江、太湖、巢湖等重要水体沿岸建设沿江沿湖生态通量观测塔,利用高时空分辨率卫星资料,结合水环境观测资料开展长三角内陆水体的监测预警评估,开展蓝藻水华实时监控和发生发展趋势预测及预警业务。联合开展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影响评估和预评估服务,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环境气象和近海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评估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对浙江及华东海岸带的影响。

共同制定生态气候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规范、联合打造长三角区域“宜居城市、乡村氧吧、避暑胜地、气候康养小镇、气象景观最佳观景地”等特色生态气候品牌。建立长三角示范区气候、植被、陆表和水体生态一体化监测评估体系,开展生态气候特色资源评估区划,在生态气象保障服务领域开展先行示范,全面提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能力。

安徽省长三角人工影响天气气象服务分中心

提升作业探测和指挥能力。建设高性能专业探测和增雨探测作业飞机,配置作业飞机机载大气探测子系统。建设长三角人工影响天气智能决策指挥系统和大型无人机监测与作业平台,提升指挥调度和区域协同水平。建设布局合理、监测精密、技术先进的小卫星、飞机和地基相结合的立体探测系统,建立规范管理、智能识别、科学指挥、精准作业、定量评估的人工影响天气一体化业务系统,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和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支撑。

开展作业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南方对流云实验示范基地和外场试验示范基地,开展飞机探测和催化试验,加强云雾观测、人工增雨(雪)、改善空气质量等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研究。强化多源融合云降水同化分析和数值预报系统应用,提高作业条件识别和效果评估能力。组建人工影响天气创新团队,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技术研究,着力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研究建立对流云增雨业务全链条作业指标体系。

建立区域作业协调机制。围绕粮食安全、长三角区域防灾减灾、大气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活动保障等重点任务,建立区域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区域应急保障体系,制定联合作业计划,提升联合指挥能力,开展跨省(市)联合作业。

长三角旅游气象服务分中心

构建长三角旅游气象综合监测网。打通区域内旅游气象监测信息的共享通道,推动区域内旅游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监测信息的融合。在长三角典型生态示范区、重点生态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旅游气象监测系统。在长三角典型气象景观观赏地、旅游区,布设实景观测系统,实现对云海、日出、雪景、雾凇等典型气象景观的有效监测。

打造长三角区域气象旅游产品。依托长三角各地气候生态、气候康养、气象景观、物候景观等资源优势,联合文旅部门共同设计文化、体验、观光等气象旅游产品。

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旅游气象服务平台。通过基于云的长三角一体化旅游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实现区域旅游气象信息共享、旅游气象防灾减灾协同、气象旅游资源的汇集,典型气象景观预预报、优质气候禀赋的评价等旅游气象服务业务,为区域内各省市旅游气象服务协同提供支撑。

长三角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分中心

构建长三角农业气象观测网络体系。强化长三角农业气象观测站网的共建共享,构建标准化农业气象观测、调查业务体系,制定农业生态系统智能观测规范与标准,构建融合涉农部门的“土壤—生物—大气”连续体自动观测与示范网络,逐步形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精密监测能力。

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根据长三角农业产业特色,研发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智慧气象服务一体化服务平台,以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cohkh.com/wazz/2053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