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I财经社
编辑/严冬雪
2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进入“大决战”阶段,仅在2月9日,就有41架次包机运送了位医护降落在武汉。
AI财经社采访了4位在湖北抗疫一线的医生。面对一种新病毒,医者最初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过担忧。可一旦进入救治,他们就开启了自己的职业模式:在临床中不断和病毒交手,刷新认知,和患者病情的变化赛跑。
除了身体超负荷运转,他们还缺防护用具、缺人手、缺供氧设备,也和病人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前段时间,武汉发热门诊爆满时,医院又发生了伤医事件。这让一位医生感到忧虑,他觉得,也许现在所有的医院里,冲突早晚会爆发,城市的管理者是否应该在这方面做预案?有没有具体措施撤掉这个隐形的火药桶,而不只是口头表示严惩。
正如他所言,灾难面前,所有人都是受害者。他希望大家能意识到,当下的日子肯定没有以前那样舒服,大家都要有些承受能力,要相互体谅。如果说医生的职责是尽力救治每一个病人,那普通人必须要做到的,就是不要盲目乐观,做好居家隔离帮助切断传染源,更不要一味指望神药或疫苗的出现。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1
武汉同济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房明浩:
医院重症ICU医疗组长
对重症病人来说,个人有个样子,很难有百分百管用的治疗手段。前几天,李医生不幸去世了,他的抢救过程众说纷纭,我可以理解大家的情绪宣泄,但最终,只有当时抢救的一线医生和他的上级医生、决策医生一起,才能还原事实。因为有时候一线医生都不一定清楚指令医生的思路。作为一个在ICU干了20年的人,我觉得贸然评价对一线医生或决策人是不公平的。
抢救要考虑很多因素。除了抢救价值、救回来的可能性,还有身边人的情感需求。毕竟是自己的同事,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肯定都想把他给救回来。但如果说心跳已经停止,已经宣告临床死亡,再给他重新做一遍ECMO,人也没法再活过来。
ECMO(俗称“人工肺”,一种医疗急救设备。原理是将静脉血导出,注入氧气,再输送回体内,保证全身流动着氧气充足的血液,维持各器官活性,期待病人心肺功能重新恢复运转)并不是一种治疗手段,而是一种支持手段,它起作用的前提是,某一个脏器出现了急性的障碍或者停摆。ECMO的目的是为患者赢得时间,它就像一个轮椅,我们推着轮椅帮病人过山坡,等待病人能自己站起来,但是如果病人一直站不起来,这个坡过不去,轮椅也失去了意义。
有创操作对人体都是有利有弊的,什么样的病人能上ECMO,卡在哪个时间点最合适,要经过一个很严格的评估,要联合几个高级职称的医生和家属来一起商讨。我们的ECMO小组都是24小时都在线的,需要的话不管什么时候都随时上。
ECMO上得越久,对肌体的损伤就越大,比如会造成血栓,特定肢体的坏死等并发症,我们做了一些回顾性研究,5-10天撤机是黄金时间,如果期间病人没有自己恢复,结果就不好了。
做出撤机决定对ICU医生来说是很困难的。评估死亡有三种:第一种是社会性死亡,只能靠机器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无法吃喝,无法交流;第二种是脑死亡,身体机能停止了,心跳呼吸还在;最后就是临床死亡,呼吸心跳都停止了。我们ICU医生面对前两种的困境会更大。西方是到时间必须撤,中国医生要综合很多因素,比如家属意愿,如果医生主动提出放弃,反而会导致医患关系不信任,我们面对的伦理问题要比西方难很多。
1月21日,我从武汉同济医院,很不幸的是,当天包括重症科主任在内的三位医生都病倒了,一个高度疑似,两个出现发热症状,还有两三位护士也出现了一些症状。本来他们人手就比较紧张,一天之内倒下这么多人,整个团队都非常地低落。
本来我是过来合作的,结果变成了他们的临时主任,医院的8名医生都过来支援,我们就组成一个10人团队,与此同时,五六楼本来是普通病房,因为危重病人太多,也改成了重症ICU。
我负责金银潭的南7楼,病区里的病人是重症中的重症,病人私下都知道,上了最高层说明病情严重了。这层楼不是看收治的病人数,而是看病情的严重程度。比如我们这边一般收治10到15名病人,全都在上呼吸机,最严重的病人还同时开着ECMO或者上着透析。
以前,我们同济ICU接收的重症病人可能是湖北省甚至整个中部地区最严重的,但那时我都从来没看过这么严重的病人。很多人一见面就要插管,就要抢救,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三四个患者去世。
我最早干急诊和重症的时候,有的病人因为病得太重,一来就去世了。我们科室虽然不大,但登医院的绝大多数,同事间开玩笑说我们这里的下一站就是太平间。所以我对死亡的看法可能要比普通人淡得多,我的观念就是:病人来了我会争分夺秒地救,但是没办法的时候就会坚决放弃。辅助科室的同事都不是很能理解,觉得我们好像很冷酷。
刚上班的时候,同科的小护士抢救病人的时候会跟家属一起哭,病人走了之后再跟他们一起哭,但有时候一晚上得抢救四五个病人,一直哭下去都没法上班了。慢慢地这么多年之后,接到病人的时候,我们会自动屏蔽掉家属有多么伤心,不会问家属有没有钱,不会扯那些有的没的,就想争分夺秒地救病人。因为过了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的黄金时间,就没用了。
所以医院人员很冷血吧,但要是特别感性,我们都没法活了。
这次支援金银潭,我的工作其实没有外人想的那么轰轰烈烈,什么扑上去奉献自己。就是早上8点交班,把病人头一天的病情汇总,分成两个医疗组去查房,一线医生去落实一些有创操作和治疗方案,收集上报数据,然后下午再开会,再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