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部,那片高山、广袤的草原与浓郁的藏族风情,如同一块磁铁,吸引着无数旅游爱好者。然而,这里的高海拔环境也潜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时刻威胁着游客的生命安全。就在最近,一名准大学生在高原旅行时不幸遭遇了险情,幸运的是,正在松潘进行对口支援医院急诊医生李玲及时赶到了现场,参与了这场紧张而有序的应急救援。
首次踏入高原,准大学生生命垂危这位准大学生来自天津,首次来到阿坝州松潘县旅游,未曾料想,抵达后的不久便出现了身体不适。起初,只是发热与呼吸困难,本以为休息片刻便能缓解。然而,当晚他的症状却急剧恶化,出现了憋喘和气紧,但他并未在意。次日清晨,同行者发现他已无法应答,于是立即拨打了20急救电话。此时,正在松潘进行对口支援医院急诊医生李玲迅速赶到了现场。经过仔细检查,李玲发现患者已经陷入昏迷,对刺痛无反应,口唇发绀,口腔内还有少量白色泡沫。通过听诊器,她听到患者双肺出现干湿啰音及哮鸣音,且血氧饱和度仅为50%,这表明患者已经面临生命危险。李玲医生毫不迟疑,立即进行气管插管、药物对症等紧急处理,竭力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者的父母在接到通知后,心急如焚地赶到了松潘。医院,希望将患者转诊至成都接受进一步治疗。医院重症医学科三病区在收到转诊信息后,也迅速做好了接收准备,包括备好床位及抢救用品等。
迅速转运至成都,历经6天转危为安患者被迅速医院,进入ICU时病情极为危重。经过详细的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及旅游史分析,医生确诊患者为“重症肺炎、高原性肺水肿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救治团队立即给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镇痛镇静、抗感染、祛痰及俯卧位通气等紧急治疗措施。
为了深入探究病原学感染因素,医生为患者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取肺泡灌洗液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同时感染了多种细菌和病毒,包括屎肠球菌、肠道病毒D68型和新型冠状病毒。针对这些感染,救治团队迅速采取抗病毒治疗措施,并实施接触隔离以确保患者安全。
在医院ICU副主任医师郝柯的带领下,救治团队经过多次深入讨论,为患者量身定制了详尽且精准的治疗方案。经过五天的精心治疗,患者的病情显著改善,第六天便成功脱离呼吸机,顺利拔出气管导管。
目前,患者已完全康复并顺利出院。必须掌握的科普:如何应对高原性肺水肿?高原性肺水肿,这一在抵达高原后出现的紧急状况,常常伴随着静息时的呼吸困难、胸闷、气喘,以及头痛、咳嗽和咯粉红色泡沫样痰等症状。这种病症的发病地区多见于海拔米以上,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且预后不佳。而登高速度过快、寒冷或气候的改变、过大的体力活动、疲劳、饥饿、失眠、情绪紧张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其诱因。
对于高原性肺水肿的预防,关键在于控制上升速度,给予身体充分的适应时间。一旦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应立即降低海拔并补充氧气,这是优于任何药物治疗的方法。
在前往高原旅行前,充分了解高原的特点、生活和相关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正视高原的缺氧问题,并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放松,避免过度紧张导致的心率加快和缺氧加重。同时,加强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有呼吸道感染、器质性疾病或严重神经衰弱的人,应避免进入高原地区。
进入高原后,应避免剧烈运动,逐步进行适应性锻炼,并遵循阶梯升高原则。初入高原时,应减少劳动量和强度,待身体适应后再逐渐增加。此外,还需注意饮食控制,避免过饱、过量饮水和饮酒,以减轻胃肠道内血液循环的压力、心率加快和心脏负荷的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