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去的不适
年,44岁的李忆感觉身体出现了一些变化,月经开始断断续续,有时很久都不来,有时候隔半个月就又来一次。潮热、出汗的情况若隐若现,月经一规律,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直到今年年初,阳康之后,她月经紊乱、潮热出汗的情况愈发明显。此前一天中最多发生两三次,晚上至少可以保证体温平稳,不影响睡眠。到了现在,比较严重的时候,每天至少会反复10次,每次持续时间都很长。白天工作的时候,李忆会突然开始一阵一阵地出汗,从胸口开始,热气向头颈颜面部绵延,体温迅速上升,衣服不一会就被汗透。湿答答的衣服贴在身上,只能再用体温捂干。到了晚上,十一点到六点的睡眠,被三四次出汗分割成好几段,每次出汗都会浸湿床单和被子,擦汗、换衣服的动作至少需要半小时,“我的睡眠没有了”。
在频繁潮热出汗之外,心烦意乱、乏力也接踵而至。没有食欲,吃饭变成了需要完成的任务。“饭也不好好吃,睡也睡不着,这就挺抓狂的,做什么事情都觉得有点烦躁。”
这些不适,对于大部分40—55岁的女性来说并不陌生。这一时期被称为更年期,医学上又称围绝经期,指从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特殊生理时期。随着卵巢功能开始出现不可逆衰退,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也开始波动性下降,由此带来一系列症状,最常见的是月经紊乱和情绪症状,还包括乏力虚弱、睡眠障碍、肌肉骨骼关节疼痛和潮热出汗等。这些症状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其中潮热出汗是更年期综合征里的特征性症状,持续的中位时间是4.5年。
数据显示,约80%的女性经历过至少一种更年期相关症状的困扰。但主动就诊的人并不多,复医院妇科主任医师陈行表示,出现症状的女性中,真正来就诊的大概只有10%—20%。年上海的社区调查显示,有症状者中仅25.97%就诊。
△患者和家属在生殖内分泌医学门诊外候诊?赖鑫琳摄
从第一次出现潮热出汗,到来更年期门诊就诊,许清用了两年。三年前她开始月经紊乱,一年后潮热出汗的情况变严重,通过针灸、艾灸等方法缓解了一些。到了去年夏天,她出汗的频次突然变多,同时变得胆小、紧张。“随便什么事情,哪怕一个人的声音,或者一件很小的事情都会引起紧张,那种害怕是没由来的、想控制都控制不住的。”去年9月,她的焦虑不仅没有好转,手脚也开始不自觉微微发抖,皮肤上像是有很多只蚂蚁走过,这才来到了复医院卵巢功能不全围绝经期门诊,在门诊上她说,“能熬都还是会熬的。”
在更年期门诊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就是“熬”。
“这是正常的”“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这段时间熬过去就可以了”,在很多“过来人”的经验里,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和青春期生长痛一样,会自然消失,无续干预。复医院主治医师陈秀英表示,雌孕激素下降的表现有个体差异,有人会因此出现潮热出汗等血管舒缩症状,随着时间流逝,人的身体确实能够慢慢适应低雌孕激素水平,一些血管舒缩症状会消失。好像是被熬过去了。
但是低雌孕激素水平对心血管、骨骼、认知的不良影响是持续的。长期缺乏雌激素会增加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包括钙代谢及糖、脂代谢异常,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到了绝经后期,生殖泌尿综合征的发生率会显著升高,陈行在临床上常能看到养老院的护工带着很多70—80岁的女性来就诊,因为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
“如果不去干预,这其实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陈秀英说。
诊疗难点
没有就诊意识只是诊疗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李忆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应该去更年期门诊。年的某个早上,她起身时突然感觉心悸、头晕,晕倒在地。由于一直都有低血压,李忆花了很多精力检查心脏,做了一个接一个的检查,每个报告一出,就去找一位医生咨询情况,但一直都没能找到问题源头。最后一个报告出来的时候,一位心内科大夫突然问了一句,最近生理期正常吗?李忆这才意识到应该去更年期门诊看一看。
由于雌激素的靶器官遍布体内组织器官,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泌尿系统等都会因雌激素的下降而出现不同症状表现,所以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表现多样,个体性强。月经紊乱、潮热出汗、情绪障碍,只是其中一部分,在临床上有患者脚痛到无法行走,有患者手抖到无法上班,抑郁和焦虑症状也是更年期门诊的常见主诉。
当患者出现“非典型”症状时,大概率会像李忆一样先去专科门诊就医。能否辗转找到更年期门诊,取决于其他专科医生能否敏锐看到一些症状和更年期之间的关联。又因为更年期综合征的部分症状和其它疾病有相似的表现,也可能会掩盖其它疾病的存在,尤其是心理疾病。“相比于其他年龄段的女性,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要高,所以我们要求有焦虑表现的患者去心理科检查一下。”复医院副主任医师苏椿淋说,复医院会进行围绝经期的多科会诊,除了妇产科医生,还会有精神科、营养科、心内科等医生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