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小伙重症肺炎命悬一线,医生用魔肺

近日,滨医附院重症医学科应用VV-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成功救治一名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目前该患者已脱离生命危险,顺利撤出ECMO并脱离有创呼吸机,进一步接受后续康复治疗。

今年2月,一名24岁的小伙住进了滨医附院重症医学科。据悉,在住院三天前,该患者开始发烧,继而出现胸闷、喘憋等症状。入院后,患者喘憋持续加重,即便是不断吸入纯氧,血氧饱和度仍不断降低,连抢救危重病人的有创呼吸机和高频震荡通气(HFOV)都用上了,还是难以缓解缺氧症状。

胸部X线片显示,患者肺部显示出一大片白色,即代表着重症肺炎的“白肺”,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而此时,导致他肺部炎症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展的原因未明,医生难以对症下药,当务之急是挽救他濒临衰竭的心肺功能,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治疗争取时间。

“必须用ECMO了!”该科室学科带头人王晓芝教授判断。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又被称为“魔肺”,是体外生命支持的一种方式,通过将体内血液引出经过体外的膜肺和血泵再输回体内,对急性呼吸或循环衰竭的患者进行全部或部分的有效支持。技术实施难度高,并发症多,潜在危险大,但却是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时,挽救重症心肺功能障碍患者的必要措施。

2月16日晚18时,王晓芝教授团队在不到1小时内,为患者实施了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暗红色的血液从患者体内牵引出来,经过膜肺氧合以后,转变为鲜红色的富含氧气的血液,再次回输到患者体内,标志着“魔肺”开始工作。一段时间的运转后,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逐步升至95%以上,呼吸机支持力度逐步降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为寻找引发重症肺炎的病原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经过一连数日争分夺秒的诊查,医生最终明确小伙感染的病原为人腺病毒B亚型。

在历经12天的“魔肺”治疗后,患者病情有所好转,撤离了“魔肺”。由于患者撤离“魔肺”后肺泡顺应性与承受能力较差,医护人员为他实施俯卧位通气等措施,最大程度上改善肺部通气及换气功能,同时继续给予保肝、输血以及CRRT等对症治疗。最终,经过24天的治疗抢救,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肺部感染情况平稳好转,并顺利地撤离呼吸机。目前正进行下一步的康复治疗中。

据了解,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是某些可逆的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最后希望,被誉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作为山东省临床精品特色专科以及黄河三角洲重症医学专科联盟牵头单位,滨医附院多次自主开展“魔肺”技术,成功救治了多名危重患者,展现了其作为山东省区域医疗中心在抢救疑难危重患者方面的优势。(通讯员王涛姜超)




转载请注明:http://www.cohkh.com/wahl/2450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