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为何不顾元老反对,坚持起用李登辉临

蒋经国晚年最大的悲剧,在于起用李登辉为继任者。

年9月,国民党召开最高会议,史无前例地开除了前党主席李登辉的国民党籍。这是国民党百余年来空前的一次大乌龙事件。

很多人都会反过头问一句:蒋经国并不是愚蠢之主,为什么会选择李登辉呢?

笔者也一直比较纳闷,检索多方史料,综合对比蒋经国前前后后的言行,发现蒋经国其实另有苦衷,他破格起用李登辉的政治考量,在其临死前其实已向大众做了暗示。

一、美丽岛事件

其实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岛内政治巨头一直以大陆来台的人士居多,本地政客数量虽然也不少,但大多居于中下层,无法对大陆籍元老构成威胁。

李国贼之所以能跻身高层,与美丽岛事件引发的政治改革有关。

在放开党禁之前,国民党不允许岛内有其他政党,许多政客只能以“党外人士”的名义组织活动,这些人大多是岛内土生土长的人,急切希望蒋经国把权力让给本地人。他们创办了一个名叫《美丽岛》的杂志,把这里当作舆论阵地,不断释放政治改革的舆论。

年12月,《美丽岛》杂志向当局申请举行一个有3万人参加的集会。

蒋经国知道他们要整活儿,不准。

但这帮人届期仍然集会了,军警奉命过来驱赶人群,爆发了冲突。

蒋经国震怒,要求对涉事首脑进行审判。军事法庭最后审判:判无期徒刑1人,14年徒刑1人,12年徒刑6人。

此次事件之后,本地人希望夺取权力的意图更加公开化了,蒋经国心知再也挡不住,大陆来的元老们日渐凋零,早晚有一天要让权。

蒋经国一再召集国民党元老,向他们解释说,必须向前看,必须要包容,必须要改革。当时86岁的“司法院长”黄少谷反对本土化反对的最坚定,非常瞧不起本地人的各种伎俩,斥责他们都是招数低级的土仔。

黄少谷是有所指的。当时所谓的“党外人士”想要在地方选举中获得支持,由于没有政治资格,当时尚未放开党禁,不能组党,他们只好求助于黑社会,通过他们的“黑金”支持谋取各地的“议员”或县长之职。

黄少谷在大陆是见过大世面的,自然对这种下三滥的路数看不入眼。

但他说人不行,本党屁股也不干净,“黑金政治”同样也在侵蚀着国民党,很多地方党部主任或委员,也都与黑社会眉来眼去,有的党部委员甚至就是黑社会分子。

国民党元老们反对本土人夺权,只不过还是权力藩篱所限,至于笑话人家底色不干净,乃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蒋经国看得明白,所以在推动改革上意志比较坚定。而根基浅薄的李登辉能崛起,靠得就是这个政治机遇。

二、蒋经国的用人术

蒋经国主意已定,打算提拔几个本地人士,充实到核心圈层。

事情到这一步,又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如果蒋经国一意孤行,肯定会遭到各个层面的反对,很可能选拔本地人士的进程要再推后几个,而随着时间的拉长,李国贼这个两面三刀、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奸贼就将露出本来面目,中国统一大计就会少一些干扰。

然而蒋经国神乎其技的用人术,使这些阻力全都消解于无形了。

蒋经国在政治江湖里浸润多年,做过行政专员,抓过青年军,管过情报系统,上岛之后又主管过政工系统,担任过行政院长,可以说党政军各方面都有很深厚的经验,所以在识人用人上颇有独到之处。

比如,他有一条“滴水见太阳”的原则。他经常在无意间与人谈起某事,通过小事观察对方的性格、态度和为人做事方法,进而得出对此人的结论。有一次他到金门出席一次重要宴会,行政院副院长林洋港陪同。

大家先喝酒,再看电影。林洋港号称“千杯不醉”,喝了很多之后仍然神智清醒,举止有度。宴会结束后去看电影,大部分人都睡着了,林洋港却还神采奕奕。看完电影后蒋经国让林洋港睡在自己的专用套间,林也不推辞坦然睡下。

第二天,蒋经国装作无意间聊起看的电影,林洋港记得分毫不差。蒋经国感到林氏体力、智力都过于常人,不是可以驾驭之辈,后来想方设法把他从行政院系统支出去,做了司法院长。

蒋经国对李国贼早就开始观察了,李也意识到蒋的意图,所以从来都是谨慎小心,只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他最早的身份是技术性官僚,不怎么发表政治观点,而蒋经国那时最看重的就是技术官员,讨厌那些言必称主义、政治的老政客,各种因素结合起来,李国贼在蒋心中的份量越来越重了。

李国贼还利用了蒋经国另一个用人秘术:忌讳外界揣测。

什么意思呢?蒋经国信奉权力的神秘主义,尤其在用人方面,却神秘便越有权威性,他内心认定了的人,绝不会轻易向外界透露。而一旦被外界猜中,他便会做出相应调整,让外界不易猜中。

有一年,文工会调整主任人选,媒体综合各方消息,认定蒋经国会选定秦孝仪,大街小巷都传遍了,只待蒋经国公开最终人选。蒋经国听说之后,当即改为楚秋,晚上一发表,大众皆为之咋舌。又如任命台北市长,大众皆以为非连战莫属,中午时分,大家得到确切消息,都开始向连战道贺了,没想到晚上发表官方文书,连战转任“交通部长”。

凡事如是,蒋经国往往用出其不意的方式,像守护秘境宝藏一样,坚决地捍卫着自己的用人大权。

李国贼摸准了蒋经国的心态,愈发做出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他还经常对人说,现代社会是团队政治,不存在离了谁地球就不转的情况,蒋先生用我可以干这件事,用别人也可以干这件事,离开我,离开你,这样的事总有人来干,说不定比我们干的都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珍惜当下的工作,为党国效些微劳。

这话说的尤其符合蒋经国的心意。

所以蒋经国对李越来越中意,提拔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一开始李国贼连国民党员都不是,年做到“行政院”政务委员,由政及党,加入了国民党。短短六年后,蒋越次提拔李国贼为台北市长,年,李国贼进入国民党中常委。年12月,再度超拔,成为台湾省主席。

蒋经国知道这样快速地提拔一个本土人氏,未免会引起元老们的不服,内心虽已定计把李国贼培养为接班人,在最后一步时,显得尤为谨慎,迟迟不露口风。

蒋经国在选定“副总统”人选时,煞有介事地向各大元老包括宋美龄都征求了意见,结果自然是推举元老的多,推举本土年轻人的少,尤其是李国贼,有的元老特意向蒋经国提醒,此人心口不一,不能大用。

如果蒋经国虚心纳谏,也就没有后来的事了。但瓜田李下之际,蒋经国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们是在刻意针对李国贼,内心反而对他更加支持。

三、排除宋美龄的干扰

据《蒋经国在台三十年》一书记载,李国贼当选为“副总统”的过程极为荒诞:

在二中全会召开前夕(年),党内高层人士根本不知道究竟谁是幸运者。当蒋经国以李国贼为候选人的看法,征询一二大佬,但他们都表示保留态度,建议主席再斟酌,蒋经国不置可否。待第二天下午,提名“副总统”人选时,蒋经国亲自主持会议,在与会人士屏息静待他的决定时,蒋经国以十分权威而稳重的语调说:“我提名李同志,你们认为如何。”全场在愕然中,响起热烈的掌声,于是问题解决了。

当然,蒋经国急于把李托上高位,也有其他的考虑,外界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彻底摒除老夫人的干扰。

自年蒋介石去世后,与宋美龄如何相处,成为蒋经国一块心病。

老头子在世时,美龄夫人对政治参与度很深,尤其是对美外交,以及购买美国军火,都由美龄主管。

蒋经国一直看不惯的是孔家、宋家躲在美龄这棵大树之下,打着采购军火的名义,从中渔利。尤其是孔家的几个儿女,发财发到毫无遮掩,公然把国库当作自己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摇钱树,这令蒋经国愤愤而平。

老头子去世后,经国出于尊重,仍把对美外交的决定权留在美龄手中,但两人话不投机,对大事的见解常常不一致。美龄多次离开台岛,去美国长岛居住,在那里经常接受美国媒体的采访,还发表过与蒋经国大相径庭的言论。

蒋经国气得真哼哼,他虽然无法左右美龄在美国的行动,但有办法在岛内断绝美龄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大批量起用本地人士。

美龄与老蒋一样,都不太喜欢咄咄逼人的本地人士,一来他们的锋芒过于外露,不为成熟的政治家所喜;二来他们没有什么底线,为了获取权力不惜与街头瘪三勾搭,令人备觉其LOW。

纵然有些看法确实符合现实,但长久的偏见无疑使美龄和一众元老派脱离了最根本的生机与活力。

经国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尽力吸取本土政客们的生命力,想方设法把他们的政治能量导引到国民党的政治轨道中来,庶几收取一石二鸟的好处。

李国贼在当台北市长和台湾省主席期间,确实按经国的意图处理了很多棘手问题。

80年代初,蒋经国在台北推行防洪工程,由于事涉许多民居,当地老百姓屡屡闹事,反对修建。前任省主任席林洋港反复解决而不得要领,李国贼上任后,数度到地方上与居民碰面协商,最后成功说服地方人士,使之接受防洪工程。

其实林洋港也是出生于台湾的本土人士,但此公投元老派之好,行事处处对标老派国民党员,与李国贼是完全不同路数的政客。

此事大得蒋经国之心,经国多次在不同场合鼓励大家要向李学习,拿出会办事的心态和方法。宋美龄多次对人说,经国一辈子看人没走过眼,这个李,不知用什么手段迷住了他的眼。

四、留下暗招

年蒋经国猝然去世,由“副总统”李国贼接掌“总统”。

宋美龄闻讯从美国赶回来,试图阻止李国贼夺走国民党主席。按国民党当时的权力结构,党主席的权柄比“总统”更管用,五大院长都要听命于党主席。

当时宋美龄已是日是薄西山之人,无力阻挡李氏奔向权力巅峰。无奈只能骂一骂经国毁了国民党。

这话抱怨得其实并不是很准确。

蒋经国虽然信任李国贼,但在他的政治版图中,他也设下牵制李的暗招。

蒋去世之时,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大院长中,“行政院长”俞国华是大陆人(浙江奉化,蒋介石的铁杆老乡),“立法院长”倪文亚也是浙江人,“司法院长”林洋港,“监察院长”黄尊秋是台湾本地人,“考试院长”孔德成是大陆山东人。

俞、倪二人都是元老派、大陆派人物,对李形成一定牵制。还有两个更重要的人物,一是国民党秘书长李焕(大陆籍),另一人上是“参谋总长”郝柏村,同样也是大陆籍。

郝柏村是蒋经国的铁杆心腹,近蒋介石定下的规矩,“总长”任期不得超过两年,但在经国一力保举维护之下,郝氏连续当了四届“总长”,为时八年之久。

这些临终前的安排,透露出经国的良苦用心。

一来,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元老派,仍然把他们当作时下国民党的真正中坚力量。

二来,他希望把本地新生力量融入国民党的肌体,使他们成为推进国民党改革、壮大的真正同质化力量,而非异化力量。

所以,即使他察觉李国贼有一定表里不一的作风,也没有深究,希望通过临终前复杂的人事安排,把李的政治触角限制在一定框架内,以使政局仍然按自己的意愿向前发展。

很遗憾,蒋经国失败了。

后来李的种种行为大家都看到了,他自绝于中华民族统一大业,自绝于国民党数十年来的奋斗目标,成为人人唾弃的卖国贼。

但是我们要探讨的,并不是李这个人品质上的东西,这种人只配永远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的罪孽清清楚楚,不须多论。

真正要看清楚的是,为什么国民党的生命力在经国去世之后急剧中衰。

经国去世后,国民党的政治作风突然变得矮化。

各地党员参加选举时,无不以金钱为开路神,完全没有了当年在大陆时的风范和节操,哪怕当时在大陆时也就那样,可这时连大陆的及格线都达不到。

很多党部主任和委员们自甘下流,与黑社会、党外人士眉来眼去,甚至不乏有的人加入反对党,成为民进的一份子。一旦他们改变阵营,对国民党的攻讦就变得异常凶狠,而且由于他们更加熟悉国民党的路数,打击国民党时效率尤其高,攻击得尤其事半功倍。

后来国民党败下阵来,与此不无关系。

什么原因呢?

大概是经国推动民主化改革过于峻急了,放开党禁报禁后,并没有完善的法制跟进,没有有效地规范政治秩序,使得很多并没有相应文化操守和政治素养的奸人、垃圾乃至黑社会分子组党,把政党完全当成捞取利益的工具。

若是经国有足够的寿命,还能再活一二十年,采取渐进有序的办法推进之,或许不是这样一副景象。

怪只怪他急于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一笔,没有给社会足够的时间,更由于他病急乱投医,选了李国贼这样一个接班人,大事顿坏,悔之何及呀!




转载请注明:http://www.cohkh.com/wahl/2298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4